经历一件事,深感饭局重要性

时间:2022-11-21 17:10:4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历一件事,深感饭局重要性,供大家参考。

经历一件事,深感饭局重要性

经历一件事,深感饭局的重要性

 

刘×是我们县委组织部的副部长(非‘常务’)。一个月前,常务副部长另有任用,位置空出来了。由于自己干得不错,加强一直在瞅着位置干工作,多方面疏通活络关系,刘×本来以为自己自然而然地能坐上组织部的第二把交椅,可是没想到突然来了个“空降兵”——外单位一个女的上了自己预想的位置。至少有一两个月,办公室里的空气有些沉闷,大家都不敢大声喘气,整天在那里“轧苗头”。不过,新来的×部长倒也不是那种喜欢来事之人。她很清楚自己“空降”到这里后,给这个部门带来的尴尬,所以,除了把工作理顺,其他的她都维持原状。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刘×不再阴阳怪气,办公室的气氛也开始融洽起来。去年年底,×部长第一次请部里的人吃饭,虽然还请了常委部长,但是她却将第一杯酒敬了刘×。“这第一杯酒就敬我啊!”当时刘×感到有些突然。

×部长却什么都没说,直接先干为净。女的先喝了,男的便没话可说,也跟着干了。刘×干完后,还没来得及说话,×部长又开始敬第二杯。

“这第二杯,是给组织部所有干部的!谢谢大家这段时间来的配合,我先干了!”两杯酒,把几个月来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其中,大家都很佩服这个部长的聪明。这第三杯才轮到常委部长,敬酒的时候,常委部长还笑呵呵地帮着×部长说了几句好话,对这个部门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刘×作了高度评价,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敬酒的问题而生气,显然×部长已事先打过招呼了。大家甚至有点怀疑,这分明是×部长和常委部长共同策划好的安抚行动。这顿年末饭局还真有效,这两天上班,刘×的情绪很好,主动与×部长一起讨论新一年的工作打算,一副干劲很高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饭局后,原本尴尬的局面变得不尴尬了,原本阴阳怪气的刘×也竟然主动起来了。难道这个新来的×部长是个不可多得的社交高手吗?显然,那场饭局的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空降兵”女主人利用饭局,充分表示了对刘×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是那位刘×,面对如此饭局,也绝不好不放下臭脸,对×部长改观吧?其实,饭局就是一个个为了社交而设的鸿门宴。这局上的关系处得好了,趁着酒兴,一切问题或许都好办了,关系也当然随之亲密了不少。

想必,在当今社会上和大家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不无饭局。结婚了,有饭局,名曰“婚宴”;
生小孩,有饭局,名曰“娃娃宴”;
过生日,有饭局,名曰“寿宴”;
人去世了,有饭局,名曰“丧宴”;
考上好学校了,有饭局,名日“谢师宴”;
没考上,也有饭局,名曰“辞师宴”;
友人远行,有饭局,名曰“送行宴”;
从远方回来,有饭局,名日“洗尘宴”;
分手了,有饭局,名曰“散伙饭”……高升了、调动工作了、退休了、搬家了等等,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狗生日”“猫进门”的理由也要办一场。如果说,以前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那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个饭局!

要说饭局,往回倒退几年,那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专利,一般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也碰不上几趟饭局。不过,现在的人,不管政、农、商、学、兵,可谓是处处有饭局,天天赶饭局。尽管饭局有大有小,饭桌上的菜肴有多有少,有贵有贱。只要你还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只要你还有三亲六故、三朋四友,就免不了有饭局。不论你是公交、私交还是公私兼交,只要是交必设饭局,似乎不设饭局就不够意思。就比如在座谈会上,大家是坐而不谈或者假谈,专等到了饭桌上才边吃边喝,真正地开谈。至于这谈的内容是否和原定计划有关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吃吃喝喝、拉拉呱呱中培养了感情加深了友情,甚至是滋生了感情,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生活中偶尔遇到这样的事情,请朋友吃饭,结果朋友又叫来其他不相干的朋友,本想谈些正经事,竟东拉西扯开起“无轨电车”,让你掌控不了局势,一事无成。饭局,可以是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在中国,饭局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细胞,它无处不在,想逃也逃不掉。检查、验收、鉴定、汇报、总结……大多跟着饭局,你能不吃吗?如今的饭局已使我们处于十面埋伏中,因为,饭局虽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

饭局,从来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太紧张。

是谁将吃饭变成工作了呢?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一方面,熟人关系是一种工具主义倾向,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利益;另外,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阀,可以为个人内心提供安全的社会支持。通过“饭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

在今天,“改天请你吃饭”变成了一种寒喧和人际交往的客套话,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常用语,甚至其势头可以和“你好”并驾了。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这种社交方式承载了情感的传达功能呢?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其他,偏偏选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饮食呢?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其他活动人们的普遍认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爱看戏,有的人爱听歌,有的人爱旅游,有的人爱运动,所谓众口难调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吃",所以在这点上人类是没有差异的,而且这种活动还不怕重复,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还可以继续,今日的需要满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会出现。

关系的达成更需要的是高交往性,而“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觥筹交错之间,传达了情谊,沟通了思想。饭桌的氛围相对轻松,人们可以聊及的话题又无所不包,言语间的你来我往,常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识。

还有,咱们老祖先发明的一种促进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传达的加速器酒精,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人能很快进人忘我的状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亲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协助使得吃饭日益成为了工作的第二场所。

推荐访问:一件事 饭局 深感 经历一件事,深感饭局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