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读书班开班式上讲话(完整)

时间:2022-11-25 22:4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读书班开班式上讲话(完整),供大家参考。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读书班开班式上讲话(完整)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彭清华

 

这次读书班,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开端在全省党员干部中来一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引导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确立这个主题和作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已经快半年时间了,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讨论,大家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观点、主要精神已基本掌握,关键要更好结合四川实际深化认识、狠抓落实。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涉及到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特别是今年 2 月来川视察的重要讲话,虽然前段时间进行了学习,但还只是一个开端,需要联系贯通起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切实贯彻到全省各项工作中去。三是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在坚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完善举措,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下面,我着重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谈些体会,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提出几个重点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并对全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提出要求。

一、深入学习、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丰富内涵,以此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破浪前进立起了新航标。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写入党章,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之问”,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如何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之问”,深刻回答了怎样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人民之问”,深刻回答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这一“执政之问”,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在我们党的历史、国家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是由不同篇章组成的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3 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5 次发表重要讲话。2013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在四川省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分别发表重要讲话。2017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分别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和战略远见,统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四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最明确、全面、精准的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内容十分丰富,我在学习过程中作了初步梳理,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四川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意义重大。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四川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同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很大。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全局对四川提出的战略定位,是对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精准把脉,是谋划推进治蜀兴川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总体擘画,是做好四川一切工作的总纲领。

三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要求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特征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是四川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遵循。

四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要求增强改革动力,统筹抓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选择已经具备条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实施。指出创新创造关键要素是科研、人才、机制,要求扎实抓好创新创造,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精心组织好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四川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战略重点,明确了四川开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新篇的动力支撑。

五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开放格局。要求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抓好天府新区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四川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方向和定位,极大拓展了新形势下四川开辟发展新空间的格局和视野。

六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求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指出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要求把彝区藏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将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这些重要论述,阐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四川抓好“三农”工作、补齐发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引。

七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求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指出四川文化多彩,生活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也要有精神上的富裕,要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加快推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区发展振兴,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提出了明确要求。

八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指出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赋予了四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

九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法治保障。指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社会管理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产生,坚决防止发生各种各样的“蝴蝶效应”。强调从治国、安边、稳藏的内在关系上把握四川藏区同全省全国大局的内在联系,坚定推进依法治理。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四川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

十是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政治保证。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调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彻底肃清周永康恶劣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坚持在创新中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搞好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四川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着力重点,为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以上 10 个方面,都是关乎四川发展全局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主要内容。它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理论体系,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聚焦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治蜀兴川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准确把握“十个指明”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定用以统领四川各项工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二、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深化省情认识,深入研究思考事关治蜀兴川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毛泽东同志讲,“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既是做好四川工作的根本指针,也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出了题,我们就要答好卷。这里,我对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这段时间的初步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几方面问题,供大家在学习讨论中参考。

第一个问题:如何把握新时代四川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古人讲,辨方位而正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四川要迈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大局和时代大势中准确定位,分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谋划事关四川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全省上下艰苦努力,四川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去年经济总量达到 3.698 万亿元。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到 2007 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用了 58 年;
2011 年增加到 2 万亿元,2015 年突破3万亿元,也就是说,每4年新增1万亿元。如果能保持去年 8.1%的增长速度,有望接近或突破4万亿元。从这个角度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大省。四川还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四川也是“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要地。随着天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国际机场等国家战略布局在四川落地,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总体上看,四川在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未来有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四川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审视四川新时代所处历史方位、谋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立足点。四川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全国存在的问题四川基本上都有,但具体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完全一样,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矛盾和问题,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从发展不平衡看,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平衡,去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9.7%、比全国低 1.9 个百分点,比广东、浙江分别低 9.5 和 3 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缺少万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任务还很重。区域发展不平衡,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尤其是川西北地区发展差距大。还有两个数据也值得关注:一个是全省向省外转移输出劳动力近 1200 万人,反映出我省自身产业发展还不足;
一个是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7.3 万亿元、贷款余额 4.9 万亿元,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 2012 年的 2.72 缩小到 2.51,但绝对数差距扩大了 5742 元。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0.8%、比全国低 7.7 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34.2%、比全国低8.1 个百分点。从发展不充分看,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靠前,但人均水平靠后。有学者注意到,四川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三分之一”现象,即总量排全国前三分之一、人均水平排全国后三分之一。全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6位,人均水平仅为全国的 74.8%、居第 22 位,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 84.4%和 91.0%、居第 20 位和 21位。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能力不强。全省有高等学校 109 所、科技人员超过300 万,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仅占全省的2.4%、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市场主体不少,但经济活力不够。全省企业数居全国第 6位,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6.1%,但民间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比全国低 13.3 个百分点,据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调查,70%以上民营企业家认为权益保护不平等,50%以上认为审批手续繁多、程序复杂,35%以上认为在市场准入上被差别对待。民生投入加大,但有效供给不足。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仍有不少薄弱环节,看病难看病贵、择校热等比较突出,有效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包括旅游供给也是如此。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旅游大省,但不能算是旅游强省,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交通设施、宣传营销、高端客流等都有较大差距,提升供给质量的空间很大。这些都充分说明,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的最大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差距;
既要坚定信心,也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既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也不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大处着眼、实处着手,理清发展思路,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这段时间,我听得比较多的是四川区域发展布局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应集中支持成都率先发展,另一种是认为应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我认为,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从客观情况看,我省区域经济板块特征比较突出。去年成都经济总量达到 1.39 万亿元、占全省 36%;
成都平原经济区除成都外的7个市共 9490 亿元、占全省 24.6%,川南经济区4个市 6088 亿元、占全省15.8%,川东北经济区5个市 5919 亿元、占全省 15.4%,攀西经济区2个市(州)2625 亿元,占全省 6.8%。川西北甘孜、阿坝“两州”556 亿元,占全省 1.4%。总体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市,面积占全省的 17.8%,常住人口占全省的 45.8%,经济总量占全省的 60.6%;
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加起来面积超过全省 60%,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经济总量只有全省的 5.3%。这种情况,是四川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决定的,是历史形成的。这与广东的情况有些类似。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省面积 17.97 万平方公里,2017 年常住人口 11169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接近9万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9个市,面积占全省 31.2%、人口占 54.5%,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的 80%。近年来,广东珠三角以外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占比在稳步提高。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没有高水平的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就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反过来,不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中心城市就缺乏有力的支撑和依托,放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四川的发展,没有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行,没有一个像成都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就难以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也不利于全省其他地区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都对四川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成都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当然,四川是个大省,只靠一个成都也不行。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个帮”,必须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从一些发达国家看,都有重要支撑的区域,美国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地亚哥—旧金山三大城市群,占据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三大都市圈,也作出了超过一半的经济贡献。从国内经济大省看,东部发达地区一般都能形成“双核驱动”的格局,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中心城市,比如广东有广州、深圳,福建有福州、厦门,浙江有杭州、宁波,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山东有青岛、济南、烟台,辽宁有沈阳、大连等。中部经济大省主要有3种情况:一种是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培育一两个经济副中心城市,如湖北除武汉外,重点支持襄阳和宜昌发展;
一种是着力培育核心城市群,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
还有一种是多点支撑,如河南、河北经济总量过 2000 亿元的市分别有 11 个、6 个。从四川看,历史上也曾形成成都和重庆两个经济中心城市,重庆直辖后成都就成了“一枝独秀”,而其他 20 个市(州)去年经济总量超过 2000 亿元的只有绵阳。客观地看,这也与过去大范围撤地设市,市级行政区域有所缩小相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据这种情况,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四川区域发展路子该怎么走?不考虑历史条件和区域特征,大家都齐步走,既不现实,也无可能,还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经济地理等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来总体布局。成都是全省发展的“稳定器”和“发动机”,要继续毫不动摇地支持成都做大做优做强,尤其是加强天府新区建设,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提高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力。同时,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在成都周边和川东北、川南地区着力打造几个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培育几个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一干多支”的发展格局。“三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则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产业、全域旅游,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不要不加区别地都去搞大工业,不要简单追求地区生产总值,这也是为全省作贡献、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第二个问题:如何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着眼推进四川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思考谋划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重大问题,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推进转型发展,要着重研究如何优化经济结构的问题。高质量发展反映了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目标。在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但随着产能逐渐饱和乃至过剩,环境压力加大,要素制约增多,“铺摊子”模式越来越走不下去,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要把实体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三次产业的比重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具体到某个市、某个县来说,有的三产比重可以大一些,有的二产比重可以大一些,有的一产比重也可以大一些,这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要认真研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对于过剩落后产能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该关闭的坚决关闭,“置之死地而后生”;
对于有市场有前景的产业,则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力度,通过转型升级焕发新的活力。如果我们既缺“拳头产品”又缺知名品牌,就很难有市场竞争力,企业利润水平也会有限。同样的产品,品牌附加值不一样,产品价格和利润差别就会很大。比如,贵州的“老干妈”辣椒酱虽然是典型的传统产品,但通过做响品牌把小产业做成了大市场。现在我省叫得响的“川字号”产品还不多,要推动“品质革命”和品牌创建,让传统产业也能迈向“微笑曲线”两端。四川茶叶产量高、品质也很好,但还没打出特别响亮的川茶品牌,很多要靠贴别人的牌子卖出去。四川白酒产业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五朵金花”曾经盛极一时,现在面临贵州茅台遥遥领先、以洋河为代表的“苏酒”步步紧逼的压力,必须增强危机感,变压力为动力,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使之芳华永驻,不要让“五朵金花”变成“半老徐娘”。同时,要大力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沿海发达地区一般都有几个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杭州互联网产业、湖北汽车产业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我省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 7542.6、7256.9 亿元,汽车制造、能源电力产业紧随其后,分别达到 2923.2、2956.9 亿元,这些都有望打造成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等产业发展也很快,可以打造成为千亿级和两千亿级产业集群。金融、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也大有可为。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梳理分析,找准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全力突破,形成支撑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创新发展,要着重研究如何转换发展动能的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现阶段我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仍不容忽视,但总体上也已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阶段。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正在引发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革,谁能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四川承担着中央赋予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任务,推进创新发展有很好的机遇和条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着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里面,关键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尤其要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这方面,浙江、深圳都是成功的范例。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的一大优势,但真正做到深度融合,还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特别要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这也为很多地方的成功经验所证明。创新驱动离不开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投入的主体是企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北京中关村示范区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有 4 个“90%以上”现象,即 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来自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源自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其中,起支撑作用的是民营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民营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跨越发展,要着重研究如何提升质量规模的问题。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地处西部、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来讲,必须坚定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抓发展第一位的要求。同时,也要正确把握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有时需要付出一定时期增速下降的代价;
但高质量发展,最终还要体现在保持合理的稳定的增长上。讲“合理”,就是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但也不是不要速度,不是说速度越低质量越高。讲“稳定”,就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可持续,经济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经过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保持了较快增长,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2005 年是第 9 位,2010 年上升到第8位,2015 年上升到第6位,这两年稳定在第6位。但也要看到,去年我们的经济总量比排在第5位的河南少了 8008 亿元,差距比2012年扩大2281.4亿元;
比排在第7位的湖北只多457.2亿元,差距比 2012 年缩小 1165.2 亿元;
而排在第8位的河北只比我们少 1016 亿元。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游核心腹地,这几年发展势头强劲。河北前几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环境,大量压减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虽然对短期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但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无疑将有力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转型发展就没有空间,与全国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就无从谈起,就有负于党中央的重托和全省人民的期待。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刻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郑重宣示新时代要“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四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源地,也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从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今年是改革开放 40 年,最好的纪念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当年“摸着石头过河”不同,这一轮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要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审批、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以及机构改革,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更大突破,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比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要求。这些年,四川虽然也作了一些探索,但思想还不够解放、步子还不够大,需要对标先进地区,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坚决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到底、把该管的管到位,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开放也是改革。一方面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开放又会倒逼改革。自由贸易区建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国家不是要给多少资金、项目、政策优惠,而是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举措先行先试,实际上是一个改革试验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正在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从东部沿海开放为主向全方位扩大开放转变,“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把四川这样的西部地区、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如果我们不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就会在新一轮开发开放大潮中掉队落伍。必须切实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盆地意识,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研究谋划新形势下四川全面开发开放问题,走出一条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路子。首先,要找准全面开发开放的主攻点和突破口。从四川向西、向北都是国家战略腹地,扩大开放主要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西向,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已经连接欧洲 14 个国际节点城市,去年开行超过 1000 列,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今年以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强产业集聚,不断拓展深化与欧洲的经贸合作。北向,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有一定基础,四川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具有比较优势,要借势持续扩大成果。东向,东部沿海地区是我省最大的内资来源地,港澳台地区是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省(区、市)合作等大有文章可做。特别是南向,南亚和东南亚拥有超过 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也是当前世界经济较活跃、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南向通道通过陆上连接中南半岛,通过海上连通东南亚、南亚,还可延伸到地中海、波斯湾沿线及非洲广大地区。四川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南向开放空间潜力很大,要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和推进。同时,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经济腹地,要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和扩大成渝合作,推动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建设,推进与重庆深度合作实现机制化、常态化、一体化。抓住用好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跨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飞地园区、招才引智等,把先进地区的理念、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体制机制等引进来。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互联互通是基础和前提,交通基础设施要先行。目前,我省航空运输已形成一定优势,高速公路情况也比较好,但是铁路、水路差距较大。特别是铁路网络覆盖不足,人均密度只有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的二分之一,高铁和动车营业里程只有 750 公里,等级也不高,与四川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自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蜀道难”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现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已经确定,“十三五”期间四川有5条高铁客运专线和6条普铁货运通道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需要抓紧对接推进落实,没有进入规划但确有需要的也要抓紧组织论证、主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支持。同时,继续研究完善全省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航道等级,巩固成都作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我国拥有双国际机场布局的航空“第三城”地位,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郑重宣布我国4个方面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包括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向全世界宣示了我国推进深度开放合作、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抢抓开放机遇,不断提高四川开放型经济水平。尤其要抓住用好西博会、科博会等国家级展会,还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布局了中德、中法、中韩、中意、中欧、新川等一批国别园区,让这些开放平台发挥最大作用。第四个问题:如何抓好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党的十九大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涵盖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最终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农民生活的大改善。这几个方面,必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推动整个“三农”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要重点做好“五篇文章”:一是产业振兴,夯实物质基础;
二是人才振兴,强化智力支持;
三是文化振兴,满足精神需求;
四是生态振兴,打造美丽家园;
五是组织振兴,提升治理水平。但每个方面也不是平均用力,关键要找准切入点、聚焦发力点。比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找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我了四川竹林面积全国第一,蜀南竹海享誉国内外,长宁、纳溪、沐川、青神都是远近闻名的竹乡。但与浙江相比,竹林种植面积比我省少 500 万亩,实现产值却比我省多 150 亿元,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有不小差距。值得有关地方和部门深入思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再比如,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上找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厕所革命”,这决不是一件小事情,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要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创新机制,抓好农村垃圾污水集中治理、植树造林等工作,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眼、往深处着力,真正让农民群众看到改变、得到实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但我们的工作与群众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还有许多“急难愁盼”的事。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深厚的民生情怀把这件事情抓紧抓好。同时,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作过度承诺,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一阵风”,防止把“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切实把好事办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个问题:如何抓好“三大攻坚战”?

打赢“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关口,也是党中央部署的必须抓好的重点任务。脱贫攻坚是兑现承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守住底线,污染防治是补齐短板。对四川来讲,每一项任务都不轻松,每一战都输不起。因此,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采取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来推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讲最大的政治责任,在于四川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各级都立下了“军令状”,这一仗打不好,就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就无法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省人民交代。讲最大的民生工程,在于民生需求是多层次的,脱贫攻坚是改善最困难群体最基本的民生,是最能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民生。讲最大的发展机遇,在于现在中央对地方直接支持最大的就是脱贫攻坚了,我省藏区彝区已列入“三区三州”范围,用足用好脱贫攻坚政策,就能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补齐脱贫这个最大的发展短板,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这场硬仗。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2017 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情况《通报》,四川在考核中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 8 个省份之一,这是我省连续第二年获此成绩。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同志艰苦努力、辛勤工作干出来的。但也要看到,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硬骨头,现在四川还有 68 个贫困县、5295 个贫困村、171 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通报》指出了全国脱贫攻坚存在的 17 项具体问题,涉及我省有2项:一是不同程度存在将脱贫人口指标集中安排给当年计划退出村的现象;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或危房改造建房面积超标、贫困户负债较重,有的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替代危房改造、扩大搬迁对象范围,有的搬迁后脱贫举措没有跟上等。在省内考核中,也发现部分地方存在统筹协调不够有力、帮扶工作不够扎实、工作作风不够务实、项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各地各部门都要把自己摆进去,切实扛起整改主体责任,确保一项一项整改到位。即使是《通报》中没有涉及到我省的其他问题,也要举一反三、对号入座,进一步强化措施、主动整改,保证脱贫工作成效经得起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怎么实现高质量脱贫?我认为:一要突出重点,打歼灭战。脱贫攻坚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全国的重点是“三区三州”;
全省的重点是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片区”,重中之重是藏区彝区 45 个深度贫困县,各州、县也要聚焦深度贫困县、乡、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歼灭战,啃硬骨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中央已经明确,不仅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不脱贫不交流不离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市委书记、市长也按这一规定要求办,显示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二要坚持标准,做到精准脱贫。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既不能降低标准,又不能吊高胃口,帮要帮到点子上,扶要扶出实效来。三要着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着重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增强“造血”功能。我们考虑,要探索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力度,采取电商营销、帮扶单位促销等,推动农产品进入大城市的超市、学校、企业等,使消费者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同时又为扶贫作了贡献。还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四要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上学、看病、社保等问题,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五要注意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他们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六要切实转变作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不搞层层加码。我说过,如果说个别地方在某一时期任务完成不好,可能有主观原因,也可能有客观原因,那么,搞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只有主观原因,没有客观原因,必须严肃问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经济社会风险和矛盾的凸显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2017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 8503 亿元,债务率为 61.2%,低于 100%的风险预警线,但局部风险不容忽视,3个市本级、5 个县(市、区)政府债务超出风险预警线。金融风险方面,这几年暴露出不少问题,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多,全省银行业贷款不良率达 2.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71 个百分点。社会稳定风险方面,藏区反分维稳斗争尖锐复杂,彝区禁毒防艾任务艰巨,社会矛盾量大面宽,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环境污染等引发的非法聚集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稳定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此外,还有社保基金支付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安全生产风险、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如果不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及早防范、有效应对,就可能使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威胁,就会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四川尤其要重视自然灾害风险防范问题。前几天,汶川县龙溪乡一个寨子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导致 30 多户民房被毁,但由于预警及时,措施坚决,提前组织群众转移疏散,避免了人员伤亡。这说明有准备和无准备结果完全不一样,风险防范意识一刻不能松。各地各部门要逐一梳理分析、研究谋划,制定应对方案,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天下山水之观在于蜀”,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特殊恩赐。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肩负重要使命。当前,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现象较为突出,全省地表水 87 个国控考核断面达标率仅为 75.9%,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严重;
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土壤环境监测点位超标。生态环境经不起折腾,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肩负起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的时代重任。

第六个问题: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检验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政治生态好,则人心顺、正气足;
政治生态不好,则人心散、弊病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天涯无净土”。四川是天府之国,但不是世外桃源,也无“净土”。前些年,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对四川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震惊全国的南充拉票贿选案,也不是一起孤立的偶然的事件,是同当时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查处 8 万多起案件,处理8 万多人,涉及 300 多名市厅级干部,这与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有关。省委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全省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复政治生态也非一日之功,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深入思考影响政治生态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讲到薄熙来、孙政才案件的发生,与重庆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袍哥”文化、码头文化、江湖习气相关。四川与重庆同处巴蜀,地缘相近、文化同源,封建腐朽文化对四川干部的影响也是有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从文化上分析,从政治上解决。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决克服“七个有之”问题,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让“两面派”和“两面人”失去生存环境,没有立足之地。要思考如何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用先进文化抵御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任何人都决不能搞个人小圈子,不能搞山头主义、帮派主义那一套。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旗帜鲜明开展反腐败斗争。这是关系我们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惩治腐败,不但净化了党的肌体,使我们党实现革命性锻造,而且还净化了社会环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收敛不收手问题时有发生,遏制增量任务仍十分艰巨。要坚定不移反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高压态势、监督体系、社会氛围,把压倒性态势转化为压倒性胜利。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党风正则民风淳。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锲而不舍反“四风”,有人说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改变了干部队伍的状态,也改变了中国。成绩有目共睹,但“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的危险依然存在,高压之下仍有人我行我素。去年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同比增长88.5%,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新表现。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反映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十种新表现的内参上作了重要批示,严肃指出:十种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有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发生在下面,但根子在我们上面。如各地反映强烈的文山会海问题、脱贫攻坚中大量存在“表哥”“表姐”问题,各种不讲实效的督导过多过滥问题等,不从领导机关的作风转起,是解决不了的。上面松一尺、下面松一丈,领导干部的作风,影响各级干部的作风;
领导班子的政治空气,影响全社会的政治生态。这方面,省委常委要带好头。我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讲过,只要省委常委班子一身正气,常委会政治空气浓厚,班子成员不去搞乱七八糟的事情,就能带动全省风气和政治生态的持续改善。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好的政治生态,就会形成好的用人风气;
好的用人风气,又会促进良好政治生态形成。选什么样的人,就是无声的导向、无形的令牌。选人用人风气好,是政治生态的“清洁剂”;
选人用人风气坏,就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必须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决不能让心术不正、惯于投机钻营、拉关系、找靠山、搞攀附的人得到好处。要以选人用人的良好风气带动党员干部队伍风气,引领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作用”,推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扎实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来一场深刻的大学习”,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我省着力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参悟透、领会好,多调研、摸实情,盯住抓、抓到底”的重要要求。前几天,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通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召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并作出《决定》,对谋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安排部署。大学习,主要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也就是今天读书班梳理的 10 个方面重要内容。大讨论,主要是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盆地意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我在前面提出的6个方面问题可以作为参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召开后,还要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省委《决定》作为学习讨论的重要内容。大调研,省委确定了 20 个重点调研课题,由省委常委、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分别负责1个调研课题,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参加。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列出相应课题,组织开展针对性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成果。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体按以下步骤进行。这次读书班,就是对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进行动员部署。接下来,从 4 月15 日开始,到9月底在全省范围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省级层面的大调研安排在6月上旬以前基本完成,5月 25 日前要形成书面调研报告报省委;
各地的调研7月底前完成,调研情况也要向省委作出综合报告。6月下旬召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总结吸收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成果基础上作出《决定》。9月底前,各地各部门要就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情况向省委报送总结报告,适时进行经验交流。

下面对这次读书班提出几点要求:

一要认真研读原文。这次读书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进行全面梳理,大家要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问题学,全面掌握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要深入研究思考。大家要着重围绕我刚才提出的6个题目开展讨论,既务虚又务实,既讲成绩又讲问题,既摆情况又作分析,既讲宏观思路又提具体建议。

三要坚持知行合一。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审视、谋划和改进本地本部门工作,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增强工作本领、解决实际问题上来,体现到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在参加读书班全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组织纪律和学习纪律,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推荐访问:习近平 总书记 新时代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读书班开班式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