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枣庄建设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就推进生态枣庄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我讲三点意见: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讲话】市长在生态枣庄建设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讲话(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在生态枣庄建设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就推进生态枣庄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生态山东建设大会精神,针对枣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重大部署。首先,加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现枣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枣庄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大的经济总量也会被治理环境的巨大代价抵消,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会因环境的恶化而失去意义,枣庄的发展最终将难以为继。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正确处理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其次,加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提升枣庄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环境优势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直观体现。一座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城市,不可能产生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金山银山”。通过加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再次,加强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内在要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绿色健康生活越来越关注,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碧水蓝天、青山绿树,已成为老百姓的共同追求。市第十次党代会顺应全市人民的新期盼,提出了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幸福新枣庄”的目标。只有加大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富庶才能更有支撑,宜居才能更有保障,文化才能更加繁荣,城市才能更有活力,安康才能更有基础,人民群众才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与2007年相比,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4.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8.6%和13.9%;境内7条主要河流COD和氨氮均值分别降低53.5%和61.5%,全部恢复鱼类稳定生长。我市代表山东省取得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第一名。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6个国家级、2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29%,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结构性污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对总量减排的要求越来越严,我市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二是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从水环境看,目前7条主要河流,21项考核指标中有7项超标,其中3项指标严重超标。从空气环境看,3项考核指标中,我市有2项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列全省倒数第5位。此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航运、渔业等污染问题开始显现。三是环境风险防范任务艰巨。有的单位和企业生态意识比较薄弱,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不到位。流域内敏感污染源多,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影响环境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特别是今明两年,我们将迎来“三个大考”:一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考核。枣庄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首站,河流水质能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东线工程的成败,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二是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明年,我市将代表山东省接受新一轮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从今年起,国家对河流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核指标由原来的2项增加到21项,考核断面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4个。我省已经实现了“五连冠”,要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压力很大。三是省里对大气质量实行考核排名公告。今年我省全面实施PM2.5监测,而我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城市扬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刚刚起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三个大考”顺利过关。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
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城市转型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重点,突出治气、提升治水、统筹农村、修复生态,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同步实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枣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7%,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1.6%、12.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7.3%、16.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大于24%。城市(含区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驻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60%的乡镇建成并被命名为全国生态乡镇,50%的区(市)建成生态区(市),在全省率先建成“让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示范市”。
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重点围绕“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加大工作力度。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大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年内关闭所有小水泥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深化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注重发展生态旅游等低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高绿色生态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构建生态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行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从严控制燃煤火电机组新增规模,新、改、扩建非电项目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替代,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着力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高地。科学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高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要以水和大气为重点,加强环境污染防治。要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坚决打好南水北调治污攻坚战,确保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考核与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双第一”。完善“防、治、用、保、管”流域治污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监测检查和点源治理,按照河流断面水质达标优先的原则,倒逼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对严重影响断面水质达标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限期整改。对河流断面水质超标的区域,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涉水项目限批。规划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确保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20%以上。已列入《山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建设计划》的项目,必须确保今年6月底前完成升级改造建设并通过验收。加强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推进中水回城和人工湿地工程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要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为重点,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严控复合型大气污染蔓延。加大火电、水泥和化工行业防控力度,突出抓好建筑施工、物料储运、道路保洁等环节的扬尘污染控制。积极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年内对机动车实施环保标志分类管理,逐步淘汰黄色标志的机动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开展城市空气环境PM2.5和能见度监测,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要完善环境应急防控体系。以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风险源管理为重点,建设厂内应急事故池、园区污水处理厂、河道应急截污坝、人工湿地、在线监测“五位一体”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构建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要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到2013年底,各区(市)要解决建成区污水直排问题;到2015年,所有乡镇(街道)驻地要建立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70%的建制镇驻地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要提高农村地区企业环保准入门槛,坚决防止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坚决杜绝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继续推进峄城区国家级农村连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建成1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乡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效遏制农村垃圾、污水、秸杆、农药、化肥等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要以“五城同创”为契机,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高生态发展水平。要严守生态红线,科学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保护重要区域生态功能,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要着力修复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土流失、矿区地面塌陷、破损山体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治理修复,推进城市绿化、封山育林、平原绿化、天然林保护及生态公益林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占有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公众自觉选择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
三、坚持齐抓共管,凝聚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生态枣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市里成立生态枣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市生态建设工作。各区(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把生态枣庄建设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要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和杜绝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发生。健全投入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引导作用,统筹整合现有专项资金,逐步加大生态枣庄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强化执法监管,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违纪和生态破坏行为。
要强化社会协同。建设生态枣庄、加强环境保护,是惠及全市人民的事业,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使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通力协作,主动做好生态枣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体市民都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积极投身到生态枣庄建设的实践中来,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