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4月28日)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使温州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地方,各界名流、各路领导纷纷来温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讲话】温州市委书记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讲话【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
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4月28日)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使温州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地方,各界名流、各路领导纷纷来温考察指导,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联系来温发展。过去到外地考察,人家说得比较多的是温州过去的辉煌,但这次我市党政代表到北京、天津考察,人家说得比较多的是温州未来的发展,都非常羡慕温州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所以,我们决不能轻易错失这次大好机遇。特别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温州一家,很多试验项目要在温州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再推广,如果试验不成功,其他地方就不能搞。如果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搞得好,那温州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功臣。因此,温州搞好金融综合改革没有退路。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启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再造体制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之所以把两个会议合并召开,是因为金融综合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发展实体经济,是“引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田”。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是推进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核心命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是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第一要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以“老高”跑路为标志性现象,温州民营经济的孪生兄弟——民间金融出现局部风波,实体经济也随之下滑。今年一季度温州GDP同比增长5%,列全省倒数第1位;规上工业产值负增长2.8%,列全省倒数第1位。在经济增长速度列全省倒数第1位的同时,温州的经济效益也是全省倒数第1位。从一季度的工业企业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看,最好的是产品销售率指标,列全省第3位,这与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是相符的,但其他指标都在全省第7位之后,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列全省倒数第1位,新产品产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工业产品质量指数列全省倒数第2位。这种情况与去年全年基本一致,去年温州的经济效益也是列全省倒数第1位,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新产品产值率都列全省倒数第1位。速度慢、效益差,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到谷底。
从产业结构看,原来温州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还可以的,但服务业发展离不开二产的发展,没有二产作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温州服务业占比在全省相对较高,并不是因为服务业发达,而是因为工业相对低迷。现在温州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6%,与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为杭州的41.1%、宁波的51.3%、苏州的37.2%、无锡的34.3%、常州的49.2%。这说明温州是由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才有了相对较高的服务业占比,当前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即期指标差还不足以忧,忧的去年和今年投入不理想,特别是实体经济投入严重不足。去年全市投资有了恢复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2亿元,增长89.2%,投资率达52.3%,但与全国64%的投资率相比仍低11.7个百分点,更不用说弥补以前累计的差距。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倒数第2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的投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是土地购置费用,并没有形成实物投资量。去年全市工业经济投资只有330.5亿元,仅增长19.8%,处于全省后列;今年一季度工业是负增长,工业投资列全省倒数第1位。没有投入,就没有即期增长,也就没有未来的发展。现在温州的平均发展水平只有全省的一半多,与杭州、宁波已经有了一半的差距,温州的人均水平已经是全省倒数第2位,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如果再按这样的速度发展,温州就会成为全省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这与温州的形象是不相称的。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佳。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营造环境的主体责任在政府。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资金只有落地了,才能成为投资。温州有60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但受金融体制制约,导致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十一五”期间温州在外地的实业投资达3000多亿元,在本土却只有1300亿元,资金没有在本地形成有效投资。(2)发展空间不足。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空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相对稀缺。(3)发展平台缺乏。在经济发展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可以在违章搭建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但从紧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时期,原来低小散的格局没有竞争力,只能靠无证无照、不交税费、不治污等办法生存。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和“无为而治”,使这样的低小散还能在温州大量生存,导致一些高端产业难以在温州立足,形成了逆向淘汰,温商在外地的投资规模和水平都远在本土投资之上。现在温州的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温州经济发展靠的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违章搭建,不仅政府没收到税,环境也被污染了。环境治理的责任在政府,政府没有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大的好的平台。现在产业需要集群发展,需要公共服务的基础,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但温州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聚平台,现在的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开发区和园区,中心镇和功能区的平台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原来的小乡小镇没有大的产业集聚平台,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所以去年我们通过乡镇区划调整,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和农民城市化,推进与之相配套的中心镇功能区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加快温州的现代化步伐。但这项工作刚刚起步,比其他地方晚了整整10年,像绍兴市非常重视强镇发展,仅扬汛桥镇就有上市公司10多家,这样的中心镇在绍兴还有很多。(4)商务成本高。审批制度改革改了一年还是没有改到位,大量老百姓和温商还是反映事难办,许多审批跑了一个又一个环节还办不了。同时,房价太高、土地成本太高等,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障碍。(5)亲商安商工作不到位。对温商的感情不深、关爱不够,尊商兴商的氛围不浓,对外地来温招商熟视无睹,对温商外流见怪不怪。
当然,这两年通过推进瓯飞工程、高速公路联网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六城联创”、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环境条件有所改善。现在外地联系来温发展和温商回馈家乡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招商引资和发展实体经济的条件。特别是“两海两改”国家战略,为温州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1)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过去温州区位条件不好,但现在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交汇城市,区位条件明显提升。而且从海西区来看,3月25日温州对台北直航开通,温州到台湾只要50多分钟,甚至比福州赴台都更方便。(2)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战略。现在瓯飞工程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下步就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一期就达到18万亩,相当于我们好几年的土地指标,同时也为温州的港口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3)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应该说,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去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作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温州的重点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城乡之间以土地为主的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过去土地资源只能在城市实现增值,今后农村土地也能进行规模化经营,必将带来工商资本对土地的投入。特别是宅基地的用益特权改革,虽然温州户均只有三分多宅基地,但106万户就是48万亩,如果通过“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宅基地可以节约50%以上,按每年完成5%计算,每年就有1.4万亩土地可以用于城市建设。(4)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资本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效益,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而且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这样的体制先发优势,对温州模式再创新具有巨大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在其他地方计划经济控制比较严的情况下,温州充分发挥民间活力、发挥市场作用,率先进行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温州模式,引领了全国发展,为全国市场经济改革作出了贡献。但全国其他地方的商品市场领域改革到位以后,温州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区位条件不好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导致大量温商到全国全世界去发展。这次以资本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温州模式迎来了再创新、再提升的重大机遇,必将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提升温州模式,加快推进温州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
机遇永远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今年二三季度会有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金融环境也会趋于宽松,同时省里已经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应该说,经过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工作,温州项目建设各项准备工作相对比较充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项目储备,像高速公路、围垦、轨道交通、机场和教卫文体公共服务业等领域都有不少项目,为我们下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二、抓住关键,以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改革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形成了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次温州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为我市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1)解决“两多两难”问题。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次我们比较早地研究了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抓住了金融风波的机会,获批为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在金融综合改革方面率先突破。通过金融综合改革,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2)推进金融产业发展。美国的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25%,很多金融集聚的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40%以上。现在温州仅为9%多,金融业完全可能以这次改革为契机,成为温州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能一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光机电、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那些都是制造业中的新兴产业,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比金融业更适合成为核心支柱产业的。(3)创新温州发展模式。国务院把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给温州,让温州先行先试,并明确指出只有温州试验成功了,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关心和厚爱,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为温州创新发展模式、再创新的辉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我们必须立足温州,放眼全国,把金融综合改革作为解决“两多两难”问题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向投入、创新、财富驱动转变,实现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取得突破。
(一)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在发挥国有大银行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发展与地方民营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在这次金融体制改革中,民间资本能不能发起设立银行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还有一个过程,所以温州银行和11个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制可以成为发展地方民营银行的快速有效的渠道。市委、市政府近期准备研究出台专门的合作制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指导意见,要求按照这个意见改制到位,真正形成温州民营银行板块,从而在温州金融市场份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二)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温州产权(资产)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推进企业股权、技术产权、文化产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和林地流转等产权交易。建立股权投资发展体系,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组建若干支产业投资基金。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引导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三)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抓好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创新发展各类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科技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引导发展金融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和再担保体系。
(四)构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搞得好可以大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搞得不好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必须自始自终把加强金融监管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与“一行三会”协调一致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制定对资本类运作机构进行监管的系列配套方案,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组建涉嫌金融犯罪侦查支队,探索建立金融仲裁院和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金融秩序;建立健全金融综合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使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金融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全面加强信用建设,构建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今天各大金融机构都在这里,希望你们能发挥主体作用。因为这次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不仅是地方的金融综合改革,而且是国家层面的金融综合改革,所以“一行三会”的领导和各大银行的上级行都非常重视。现在的银行体系更多的是从事传统业务,七八成的利润来自传统业务,存贷差仍然是各大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所以金融创新的空间还非常大。各大金融机构要向省行争取条线上的金融改革创新项目放到温州,让温州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试验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金融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温州的金字招牌,但这块金字招牌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上去做文章,这就需要各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改革就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就是做大家认为可以成功也可能会失败的事情。别的地方没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牌子,我们有这块金字招牌,就是允许和鼓励你去做,你就应该大胆去做。同时,这次金融改革不仅仅是市里的事,县(市、区)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三、系统推进,全面落实振兴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
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系统推进、全面落实发展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一)着力加强产业平台建设。(1)建设大都市平台。没有大都市就没有大平台,就没有高端要素的集聚,也就没有大发展。“十二五”期间要把“1650”大都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特别是今年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和机场建设,使“1650”成为一个功能互补、规模集成的现代化大都市。(2)拓展发展空间。沿海县(市、区)要加快围垦步伐,全面加快推进瓯飞、浅滩二期等重点围垦工程建设;西部山区要加快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参照广东做法,加快旧厂区、旧村、旧城区改造,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每个县(市、区)月底都要包装出2万亩的增减挂钩指标;推进10.7万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开发利用,这是今年项目能不能推进的关键。实际上,算算地还不少,主要是工作不到位,有些土地闲置超过10年,最长的甚至达到18年。今年存量土地开发任务必须完成,如果是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了的就收回,如果是市直单位土地到期没开发的,也可以收回,要把土地开发作为七大行动中倒逼项目建设的措施和手段。(3)打造产业平台。全面对接台海,打造海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对台专属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总部经济园、创意产业园、旅游文化发展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滨江商务区、空港经济区、金融集聚区和温州生态园等特色功能区建设,强化大都市产业支撑。(4)强化中心镇和功能区的产业功能。去年上半年通过撤扩并、“转并联”设立了中心镇和功能区,市委、市政府给大家一年时间进行谋划,现在范围大了、人员多了、力量足了,中心镇和功能区就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但一季度很多中心镇投资少得可怜,甚至有交白卷的。上次在三级干部大会上说过,中心镇和功能区也要实行末位淘汰,如果一年下来没有什么成果,要么是没有努力,工作没做到位,要么是中心镇设置不合理,没有投资就说明没有必要设立这个中心镇,就应该并到其他中心镇里去。市委、市政府对中心镇和功能区寄予厚望,你们应该成为“1650”大都市的基础性平台和重要节点,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主阵地,而具体就体现在投资上。今后市里主要是基础设施谋划和大的平台建设,县里主要是县城和开发区发展,中心镇和功能区应该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平台。(5)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类孵化器、检测中心、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全面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招商引资,就是抓投资、抓增量、抓产业有机更新。现在温州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条件、环境条件和改革的制度条件都有了很大提升,招商引资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招商引资应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中心工作,通过招商引资来倒逼环境建设。招商是投资的前提,环境是招商的基础,招商也是检验环境好坏的标志。从二季度开始,要一手抓环境,一手抓招商。(1)创新招商模式。树立“个个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实行全域全员招商,外资、民资、国资齐上,一产、二产、三产齐抓,三资齐上、三产齐抓。各县(市、区)、各功能区、各部门单位、各国资公司都是招商主体,都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2)突出招商重点。温州最大的商是温商,要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全力全面抓好首届世界温商大会124个签约项目的落实。当然不排斥其他性质的资金,对所有的国资、外资、民资都是开放,对温州来讲,国资和外资可以与民资形成杂交优势,从而有更强的生命力。(3)强化招商考核。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和中心镇,要把招商引资纳入投资一并考核。对市级机关部门,今年的考核包括基础考核、投资考核和创新考核,原来的投资考核只有政府投资考核,很多部门就没有投资也就没有考核,最终的考核分数就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考虑把招商也作为投资,但不包括实业项目,因为现在只要有地,实业项目是不愁的,这个招商项目必须是与部门职能相近的,比如卫生局可以是民办医院,民政局可以是养老院,教育局可以是民办大学,侨联侨办可以是华侨大学或者华侨养老院,农办可以是农业旅游项目,组织部可以是全国人才培训中心,党史办可以是红色旅游项目。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都是实体经济,所以任何部门都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招商主体,今年就要按此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具体就是部门提出项目,发改委进行初审后立项,相应的土地指标和工商注册等都配套到位,然后从打桩到投产验收、竣工使用作为部门的投资考核。
(三)深入实施“亩产论英雄”。(1)落实企业用地产出综合评价办法。按年初定下来的标准,就是以企业平均亩产税费划两条线,把企业分为优秀类、提升类和帮扶类三类,针对性地采取扶优帮困汰劣措施。(2)加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通过土地利用效率评估,掌握供地对象以往的用地表现,并作为今后供地的参考依据,让有限而宝贵的土地资源真正供给那些办好企业、上好项目的能手。(3)放开工业容积率。对工业容积率原则上不设限,除机场限高、道路河道、公共空间退让外,鼓励企业“上天入地”发展。
(四)加大项目推进力度。(1)深化“拔钉清障”、“除恶治乱”行动。坚持征地拆迁由属地政府负责的原则,扫除影响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5月份开始,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障活动,扫除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障碍,推进依法治理。(2)强化要素保障。今年一季度全市新供地仅315亩,离全年供地1万亩的要求差距极大。各县(市、区)、功能区、中心镇都要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如果地供不出去,项目就落不了地。资金要素方面,现在的融资手段非常丰富,要加强学习,搞懂了搞好了可以大大增强政府的资金保障。像每年1亿元的科技三项经费,原来都是打水漂,如果能建立一个基金并放大5倍,5年时间就是25亿元,所以在产业发展、外贸、旅游、农业等领域都要创新融资方式。(3)强化市级项目投资。建立定期分级协调分析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问题,切实强化市级投资项目建设。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完善大都市功能,加快建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休闲度假、健身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农业生产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六次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时尚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领导,为金融综合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各方合力,全面把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一)完善领导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组织构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组建6个专项工作小组,抓好工作协调推进,组建3个重点项目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同时,实体经济和破难攻坚七大行动都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希望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功能区、中心镇要抓住投资这个关键,以金融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市级机关部门在会后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完成自身职能之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每个部门单位都要抓1-2个项目的招商和推进。
(二)落实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细化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抓紧方案报批的同时,要排出近期可实施推进的一批项目,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以落实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化推进改革创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体系已经出台,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全面抓好落实。
(三)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优化信用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切实为金融综合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要发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招牌效应,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以金融机构带来高端人才。建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全国开展金融招才引智,争取国有金融机构派干部到温州挂职。抓紧筹办温州商学院,依托温州大学筹办金融学院,加快培养金融人才。搞好金融布局规划,加快金融集聚区、金融街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升档次和形象,以良好的平台承接经济金融发展。坚持重心下移,全面推进权力下放,凡是老百姓的事都在社区办,凡是企业的事都在功能区和中心镇办,凡是老百姓在社区办不了的、企业在功能区和中心镇办不了的都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的投资就由哪一级政府审批,凡是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的部门单位领导就到下面去办。“五个凡是”是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具体来说,老百姓的事由社工办牵头,企业的事由发改委和监察局、审管办牵头,政府审批由发改委牵头,今年上半年要基本完成审批制度改革。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国家新闻出版发展总署争取申办一家金融报刊,开办金融论坛和研讨会,使温州成为全国性金融论坛的基地,通过理论研究、学术观点传播和信息传递,形成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的强大合力和声势。要强化考绩考核,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定期公布各地各部门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进展排名,形成破难攻坚的良好工作氛围。
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是温州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事关温州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确保全面完成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加快转型发展,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