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
高中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的概念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的现象。
2.可吸入颗粒物
(1)指标:空气中直径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物。
(2)危害:免疫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
(3)成因:土地荒漠化加剧、建筑工地遍布、汽车尾气。
(4)我国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3.全球性大气污染
(1)酸雨
指标 pH值小于5.6的降水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危害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森林;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中国的酸雨区分布 西南地区严重,现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2)全球气候变暖:CO2排放量增加,森林破坏。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广泛用作制冷剂。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能源生产和消费。
2.主要防治途径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
1.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
2.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严加控制。(×)
3.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4.形成酸雨的污染源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5.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的是( C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 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 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知识点一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其主要污染源及危害如下表所示:
污染物 主要成分 主要来源 危 害 碳氧
化物 CO、CO2 CO主要来自汽车汽油燃烧;C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CO2是温室气体,可引起全球变暖;CO是有毒气体,危害人体健康 氮氧化物 NO、NO2 汽车尾气 形成酸雨 碳氢化
合物 醛、酮等化合物 汽车尾气、矿物燃料燃烧、石油冶炼等 在强烈光照条件下,较高浓度的污染物可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卤氧
化物 氟利昂 制冷剂、发泡剂、溶剂、火箭的燃料 造成臭氧层空洞 可吸入
颗粒物 除气体外的固体、液体和溶胶 矿物燃料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被人体吸入可引发多种疾病 2.大气污染防治
(1)调整能源战略
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大气污染解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调整能源战略。主要途径如下所示:
(2)大气污染的其他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清洁生产、合理布局生产、调整产业结构。
[拓展延伸]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若排放量小,过一段时间,污染物会自行消失。
(2)气象条件。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污染源对同一地点造成的近地面空气污染浓度可相差几十倍。影响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与辐射等。但凡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释放扩散。而当出现逆温天气时,大气层异常稳定,此时大气运动很弱,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大量积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恶化,严重时甚至造成急性污染事件。
(3)地面状况。地形和地貌差异,可以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而局部的气流对当地的大气污染也有显著的影响。在山间盆地和谷地地区以及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区,烟气受到地形阻碍,不易扩散,常在河谷和坡地上回旋,特别是在背风坡,污染物最易聚集,污染浓度相对较高,易造成污染事件。
[对点演练]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环保重点城市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
1.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 )
①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 ②交通运输中的汽车尾气 ③城市生活垃圾 ④工厂排放的废气、工地扬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要继续降低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②鼓励购买家庭轿车 ③合理布局城市工业 ④优化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C 2.C 第1题,交通运输中的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工地扬尘,都是城市大气的污染源;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第2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车辆的出行,提高交通效率,减轻交通导致的大气污染;鼓励购买家庭轿车,会加重交通压力,增加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工业可减轻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可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
知识点二 酸 雨 [问题探究]
读教材P28图2.18,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于________。
(2)我国酸雨的总体分布特点为________地区多,________地区少。
(3)形成上述我国酸雨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长江以南
(2)南方 北方
(3)①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且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与土壤性质也有一定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尘土可以中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缺少这样的中和。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扩散。
[总结深化]
含 义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来源 自然
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
污染源 固定
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酸雨类型 硫酸型
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地区 硝酸型
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地区 对环境
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木,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和文物古迹损坏 酸雨的主要
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学法指导] 对酸雨问题考查的侧重点
(1)不同地区之间的酸雨类型存在差异,如欧洲主要为硝酸型酸雨,我国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2)不同地区的酸雨危害强度差异的分析,如我国北方酸雨轻于南方,主要因为北方降水少、风力大、碱性土壤对酸性气体的中和等。
(3)风带对污染物转移的影响:北欧酸雨受西风带的影响。
(4)防治措施:调整能源战略、实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等。
[对点演练]
图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南方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不及北方,但南方多降水。从图示能源消费情况,结合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硫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煤炭。
答案:(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具有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C.大气污染都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D.大气污染表现在大气中氧气和水汽的含量增加
解析:选B 大气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数量超出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为人为原因。
如图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2~3 题。
2.下列不属于可吸入颗粒物产生原因的是( )
A.冬季燃煤取暖
B.汽车尾气排放
C.农村大量使用沼气
D.尾气处理技术的落后
3.针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煤炭的使用
B.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
C.全部使用电动交通工具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城市绿化
解析:2.C 3.D 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由SO2和NOx造成的,因此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煤炭和石油的使用过程。第3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以减少交通拥堵,进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减轻NOx的排放,是可行的;城市绿化率提高,可以净化空气、吸附粉尘等。
酸雨被称作“空中的死神”或者“天堂的眼泪”,酸雨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酸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5.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D.大力发展水电
解析:4.B 5.C 第4题,四川盆地降水多,工业较为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大,盆地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因而酸雨危害严重。第5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因而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是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径。
6.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化石燃料在产生相等能量的情况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的数量差异。据此回答问题。
灰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煤炭 148 700 10 29 石油 14 400 5 16 天然气 1 1 1 1 (1)表格的污染物中,能够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排放的主要气体中,还有一种气体表中没有显示,这种气体是________,该气体的排放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大气中60%的灰分、87%的SO2、67%的NO2均来自煤炭的燃烧。为减轻大气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第(2)题,化石燃料排放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第(3)题,注意设问的角度是“从能源利用角度”提出减轻大气污染的建议。
答案:(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作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植物生长;二氧化碳能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
(3)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阅读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92 TSP Ⅱ 贵阳 69 TSP Ⅱ 注:总悬浮颗粒物为TSP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每年2 000万吨煤的燃烧、200多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 000多个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北京的大气污染。贵阳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贵州省酸雨污染区的中心,也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1.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 )
A.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B.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 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
2.北京与贵阳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北京大气污染物中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阳
B.北京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贵阳
C.贵阳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
D.贵阳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
3.贵阳酸雨污染严重,除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贵阳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②贵阳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沙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A 2.D 3.B 由材料一可知,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由材料二可知,贵州是我国重酸雨区之一,而贵阳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故可推知贵阳的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大于北京。而贵阳酸雨严重的原因,既与其地形有关又与其气候和土壤有关。
为了过滤大气中PM 2.5(粒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中又细又粘的物质,有大学生发明了PM 2.5捕集装置(如图)。读图完成4~5题。
4.大气中PM 2.5浓度升高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危害人体健康
B.加剧自然灾害
C.改变水资源分布
D.制约城市化进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 农村果园采摘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 革命圣地——延安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第2课时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图1.4现代旅游六要素通过读图,了解到:
现代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一般包括品尝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当地的宾馆饭店、乘坐交通工具、游览景区、购买旅游商品、进行娱乐活动。
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板书设计
§1 现代旅游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古代旅游
(2)近代旅游
(3)现代旅游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行: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师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师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生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师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
生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师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师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师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师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
师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生
略。
师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师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推荐访问:教案 大全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