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总结】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不足及发展对策总结

时间:2023-05-09 20:1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不足及发展对策总结中国西南边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除了贵州、四川、重庆之外,云南、西藏、广西西部都与邻国接壤,是典型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近年来,笔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总结】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不足及发展对策总结,供大家参考。

【教育总结】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不足及发展对策总结



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不足及发展对策总结


中国西南边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除了贵州、四川、重庆之外,云南、西藏、广西西部都与邻国接壤,是典型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近年来,笔者对中国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状况作了深入了解,并针对川、黔、滇、渝、桂、藏六省区包括湘西的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教育现状作了较系统调查和总结,还特别重访了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前辈们曾调查的地区和调查内容,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状况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共同的问题和缺陷,而且很多未解决的旧问题与新滋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本文就此作个粗略的综合归结和浅析。这对促进西南边疆各省区民族教育的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对推动西部地区的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两基”成果不巩固,不稳定,有的地方的实现成果存在不少水分;教育资源配制和布局结构不科学,办学效益还比较差。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物质基础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如今由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封闭与落后的原因,以及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教育及其与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认识水平低下原因,现代的西南边疆民族教育仍然还在一定范围存在着旧社会的一些民族教育形式: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主要通过由长辈和一定的文化环境氛围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传授生产生活及文化道德习俗等知识。它没有文字表意。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这种教育模式在解放前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封建地主阶层利益服务的教育。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 “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是自发的,虽然现在已不很明显,但仍还一定范围存在和一定程度影响着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它是种不利于推广现代科技、不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快速推进少数民族地方社会经济进步的原始的教育。

3、寺庙教育仍继续存在。在西南藏族地区,如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有藏传佛教的寺庙教育。在云南的傣族地区,如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自治州,有小乘佛教的寺庙教育。这类教育其覆盖范围大,地域广,影响深远。寺庙教育虽颇具特色,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教育形式不利于现代科学的迅速普及推广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扫除愚昧,繁荣经济表现乏力。是一种内容和制度都不完善的落后的民族教育形式。

(二)国家现行民族教育的不足

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当前所实施的民族教育,其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却还比较低,教学教材都还比较封闭,教育体制和模式还比较落后,教育资源配置不科学,因而教育发展绩效十分低下。可以说现行民族教育体系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缺陷。

1、学校设置稀疏。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居住边远闭塞山区多,聚居、杂居、散居形式多的特点,而现有的民族教育学校既数量不足,布局又不合理,且过于向城市集中。由于交通不便,既要路费又要生活费,学习不是特好的学生就放弃学业而走打工之路。由于学校的稀少,如今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升学率呈“金字塔”状态,越往上则读书的人越少,造成现行“普九”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形同虚设。

2、办学没有民族地域特征。目前,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分布形式基本上全部照搬汉族地区办学模式,即以行政区域布校和招生就读,使学生不得不到十数里、数十里以外的属自己行政区管辖以内的学校去上学或考试。这是导致民族地区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脱盲率低和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民族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僵化,以及发展民族教育政策不够灵活的原因造成的。

3、教育结构封闭。受许多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因素影响,民族教育也深受该地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制约,民族教育的各个领域与相应的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缺乏结合融通,自身素质难以得到提高,效率难以得到变革和现代化,从而难以形成观念灵活、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民族教育开放体系。很多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中小学多处于“挂个牌”状态,并没有把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没有把现代科学文化与本地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民族教育脱离社会具体实际,使学生之学枯燥无味,中小学毕业生或辍学生走出校园后返盲率居高不降。

4、民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和偏僻农牧区,考出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大量外流不归,而现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态难以适应高质量高层次的全面推行民族教育需求。如今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中还有不少业务素质差,实际水平与学历不符等现象很大范围地存在,还有不少中小学代课教师在岗工作,不少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毕业即到农村学校任教等等,像这些情况在西南广大民族地区都还比较普遍。再有,民族地区教师本身就十分匮乏。尤其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师、地方特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教育的教师,以及精于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师都严重缺乏,通于民族文化、主体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材教师则更为稀少。善于教学管理和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教师也十分紧缺。

5、民族教育没有进入制度化法律化的正常轨道。施行民族教育虽然有法可依,但在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操作和落实情况却显得具有很大的临时性、随意性和不明确性。实践证明在西南不少民族聚居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不使用“双语教学”是行不通的,开展“双语教学”或“双语文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然而至今在不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及现代科技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融通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政策上、文件上和法律条款上。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及其相关政策法规与具体贯彻执行的不正常关系,使得西南边疆的民族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6、教材教法单调不合理。很多少数民族地方民族教育的教学内容实践没有突出民族地区特征。如不重视“双语教学”,缺乏现代科学与民族语言文化有机结合的课本;缺乏民族地区社会实际生产生活实践需要与现代科技相融通探索的认识教材;缺少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意义及其与国际发展形势接轨的教育教材;缺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法律机制教材,和关于国际化趋势、国内发展状态与民族地区发展方向特点的比较优势的教材。教学都以灌输方式进行,缺乏实践劳动引导教育,教学形式都照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材教法等等。授课内容及教育模式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二、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教育发展对策思路

要搞好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素质,就必须与西南各省(市、自治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区域的历史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形态等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力推动西南各民族地区民族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

1、重点办好中小学民族教育。中小学民族教育是提高各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因此要运用各种特殊措施和办学方式,大力普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把搞好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民族特色提高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地位上来。基础教育既要抓好入学率,更要抓好巩固率和合格率,提高教育质量,在逐渐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民族基础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增大职业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

2、加强和完善民族教育法制建设。出台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地区必须实行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教育的政策法规,健全和完善发展民族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实施民族教育的规范操作规程、科学教育发展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并以主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相结合作为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结构纳入法律规定。要把民族教育的内容结构,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基本形式、执行机构、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特点、责任督促及法律追究等环节用法律规定起来,形成法律制度,执法必严,依法施教。用国家意志强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保障民族教育事业的权益不受侵犯,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财政拨款渠道对口畅通。

3、加大利用现代科学媒体教学的力度。发展民族教育要紧密结合信息文明时代特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信息媒体进行教学。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缓解偏远山区和农牧区中小学缺少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问题,推进山区及农牧区教师知识老化的更新、信息闭塞状态的改观、教学方法的改革、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获得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共享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继续再教育问题。

4、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是巩固和再提高在职劳动者和青少年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技能强度的教育。要发展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民夜校、短期培训班、媒体发行、咨询解答、知识讲座等目标明确的短期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短期专业技能培训具有不定期举办的特征,是种分门别类的针对民族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坚持不懈地发展非学历教育,经常性的举办各种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班,对促进民族地区科技进步特别是边远山区及农牧区的生产经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开发本土教材教学内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医药卫生、民族建筑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措施和法规,编写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及其科学发展之路的教材,培训师资,以政府行为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民族教育内容之一。改革现有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积极创建新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体需要的课程体系和科学教育发展标准,探索符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学方法。本土教材及其教法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为基准。

6、改革高等院校民族教育教学结构,加大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比重。高等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已成为当今新历史时期民族教育的重心。在中国西南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要在适应“西部大开发”前提下大力改革调适高等院校民族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非民族类院校要相应地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口开辟一定的相关专业进行教学与研究;师范院校也要加大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师资力量。民族类院校则更要面向民族地区社会客观要求,不断改革和调适民族教育的专业结构,在搞好基础学科建设同时,专业设置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突出发展民族地区应用型学科,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力度,加强教学改革的科技发展含量,使西南边疆高等院校教育发展成为具有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先进的民族教育。

7、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地方政府要扫除旧观念,解放思想,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打破由政府投资办学的一元制办学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本地区社会力量和吸引域外热心民族教育的机构和社会人士投资兴教,并在政策措施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制定出具体的、容易操作的优惠措施。尤其是在引进域外教育投资方面要广开引资渠道,简化办证审批、用地等手续。同时还可以广泛开展实行董事局(会)管理的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模式。社会力量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布局稀疏不合理和学校数量的不足。实行教育投资与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开放办学政策,为民族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事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中国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尊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理论结合实际,立足今天,面向未来,与时代特征紧密相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发扬民族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推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加快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和提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速度的根本途径,也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素质,摆脱贫困,扫除愚昧的有力工具。

推荐访问:教育 边疆 少数民族 【教育总结】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不足及发展对策总结